|
#戛纳主竞赛 本来想看裹尸布,结果看了个裹脚布,又臭又长,柯南伯格变得越来越爱说教。Diane Kruger不愧是德国表演困难户。 |
|
本质是迷恋,极度抽象,非常悲伤,巨大的阴谋,超强的控制欲,从身体的迷恋到尸体的迷恋,要占有你的每一寸,送你们地下团员。柯南伯格还是太超前了,3D real-time看你发烂发臭。一种对tiktok的恐惧的影射。真正长生不老的,是猜忌阴谋的癌细胞。 |
|
观感逐级递减,开头还有一个相当惊艳的设定,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开始陷入到某种重复的自怨自艾当中,缺乏更类型化的包装。柯南伯格进一步表达他对于身体近乎偏执的迷恋,因为所谓的“爱”,在你死后甚至都要360度的透视你,甚至幻想跟残躯交媾。这当然浓缩了导演本人的个人情感在内,但借助裹尸布这个意象,并没有生发出更多新的延伸。对于AI科技以及阴谋论的讨论,也完全成为了导演个人价值观的指涉。两星半,整体比较失望吧,勉强能看下去。 |
|
因为悼念亡妻发明和经营坟墓屏显,AI智能人助理,疾病对人体的改造…概念都挺新奇有趣的,电影拍得有些平淡让人昏睡,跟小姨子上床那段突然狗血,结尾被中国人追杀哈哈哈 |
|
在所有人都觉得他就会body horror的时候,柯南伯格拍了部狗血话痨片!2个小时一直期待的转折与高潮终于也没等到。最大亮点就是一场床戏真的随便拍拍就太太太有性张力了… Vincent Cassel果然不管皮多皱都是法国最性感的男人! |
|
剥离掉《大都会》《未来罪行》的视觉/概念刺激后,这部新作几乎完全由主角与不同人/非人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对话组建而成,但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戏(并不依赖对白)却由始至终弥漫着哀悼的悲伤,以及不时“侵入”的科技异物感以及梦境似的神秘和鬼魅,跨国阴谋论便成了一个看似无所不能之人无能为力的最后稻草。于是影片成为了柯南伯格的自我心理剖析,他对亡者的悼念,以及对死亡和科技的忧虑和恐惧。极度话痨、温柔忧伤且回味十足的一部“自传式”柯南伯格。 |
|
A / 柯能堡所理解的身体与话语依然在不断分裂,只不过与以往的区别在于:身体的坚实性被弱化,而它逐渐瓦解的路径则被更多探索。它被精神的躯体化反应所渗透,在医学技术的图像化中被剥离,在外部物质的侵入中发生着自毁的化学反应,更还在被虚拟化的过程中成为可被随意抹除或粉饰的对象,甚至在演员缓慢而诗意的念白中它也已经被哀悼。正如《欲望号快车》一样,我们依然在这个概念的星丛中看到破坏与残缺不可动摇的美丽,只不过柯南伯格在这种美面前有了更多的犹豫与惶然。但哪怕是在人物意识到爱可能早已不存在之时,他们依然能够拥抱眼前的那一片混沌不是吗? |
|
是什么绿帽情节作祟,怎么好好一个婚姻关系探讨就要发展成女性出轨才能令深情(?)男幡然醒悟,实则早已对美女(接连两个)来者不拒? |
|
两星半。与影片开场柯南伯格名字出现时的掌声与欢呼相比,结束时零星的反应显得一切是如此死寂。那是对天才拍出冗长作品的怜惜与无奈。柯南伯格提出了非常有趣的科技裹尸布设想,这明显出于现实生活中他对亡故妻子的哀悼,文森特·卡索更成为了他银幕的化身,一切都表达得相当私人化。但从叙事节奏来看,那些性爱戏份与个人的伤痛,更像是情节的反复堆叠,失去了柯南伯格凌厉的创作魅力,很可惜。 |
|
一部无法停止哭泣的电影,夹杂着柯南伯格对互联网时代的忧虑,直到眼泪都被流干,却依旧无法合上双眼。 |
|
不会真以为柯南伯格会对悼念亡妻的故事有任何讲述的欲望吧。以侦探电影的语气展开,串联起证据与观点,直到尸骨不断显形,从不可腐朽的物质到高清的虚拟图像,从病变残缺的身体幻象到相同血缘的实体分身,抵达真相的过程逐渐变得滑稽诡异。抽丝剥茧的对话可以被轻易打断,替换作新的版本,每一个人物都伫立在以自己为圆心的世界,完成叙事的接力。没有什么可以被信任,眼见的、可触的、坚实的情感纽带或被本能支配的欲望。生与死的界限逐渐模糊,很虚无的电影。 |
|
尽管这是一部反悼亡片,但这次柯南伯格还是多了一份沉重。遗憾的是裹尸布作为喻体的这一层面没有得到更多的延展和探索,以及当影片开始转入不可靠叙事后,在阴谋论与怀疑论的表述之中,全片的落点开始变得虚浮。
身体对应爱欲,科技对应死亡。不变的是身体即现实、身体即世界的核心概念,而幻想/幻觉主义作为一种溶质改动了现实。以本体论为坐标,贯彻着对数字成像技术的思考和对虚拟图像应用的警惕。在无法动摇的时间之流与不可避免的肉身死亡之间,电影成为了一种精神媒介。一个化身(Hunny)意味着一种缺席(Becca)。在裹尸布或睡梦之中,我们共享着同一片黑暗。 |
|
想起来小时候听到的一个不知道应该叫做哲学小故事还是无聊小段子的东西:有一个人想圈出一块面积最大的地盘,于是Ta绕着自己画了一个圈,然后说“我在圆圈外面”。“裹尸布”大概就相当于这样一个圆圈,它用高科技摄像机来实时观测内部的尸体,但制造它的人又何尝不是被其反向紧密包裹着,以至于生活宛如尸体腐烂一般逐渐瓦解。至于整部电影是充满哲思还是无聊透顶,或许只能取决于观众对柯南伯格的熟悉程度了。 |
|
+ 再一次,柯南伯格让人欣慰地看到一种令人相信生命,相信身体的电影,在一个复杂的概念中包裹了一串关于内在性和可见性的思想:当一个被不可见统治的机制突然变得可见,那么另一个更深层次的不可见将立即生成出新的机制来取代它,并且变得更加强大,另前一个机制变得虚假。它在一边确认了不可见的内在的永恒(虚构的永恒),另一边再次让电影人回归到拍摄最本真的身躯上,无论是虚拟或真实,残缺或完整,它很美丽。阴谋论只可能是生者的小说。 |
|
戛纳第八日。名导演柯南伯格新作。柯南伯格仍然保持着每部电影都入围金棕榈主竞赛单元的优良传统,但影片本身也“保持”了乏善可陈的稍显无聊的特质——这一次他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人与科技的关系,通过一个鳏夫以“观察妻子尸体的腐烂”为主线来探讨科技和政治对人的异化。故事中海量的对话让人昏昏欲睡,Lumiere主厅现场的观众反应也是寥寥。 |
|
柯南伯格就像某种艺术 你第一眼爱不上的 你永远也爱不上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mourning的电影 让我想到affect中public mourning 这里一个老白男关于悲伤的叙事 却能击中其他(老白)男的内心 所以这大概是他们的共情时分吧 |
|
6/10。柯南伯格再次把危险的科技放在作品的中心讨论,卡什在夜晚梦见复活的妻子被医学摧残的身体,这是科技与死亡进行严酷交锋的时刻。某种意义上,卡什研发的裹尸布就像在创造电影,它纪录的是尸体在坟墓中腐烂的过程,当卡什通过看电影来回忆死者,表现得就好像他的妻子继续活着,电影在此成为一台召唤幽灵的机器,这实际上是卡什摆脱悲伤和绝望的方式。开头牙医给卡什展示了X光片,告诉他悲伤在毁坏他的牙齿,卡什全心投入在他的高科技坟墓上,以修复死亡,但这种哀悼所引发的偏执埋下了阴谋论的病根:电影借助斯大林如何借阴谋论清算犹太医生,为后半部掺入了间谍元素,死者的妹妹不接受亲人死亡,推测姐姐被医生害死,她诱使卡什去怀疑,死者骨头子奇怪的肿瘤是人为添加进去的......技术与阴谋论本身的虚构,阻碍了人们感知死亡的现实。 |
|
到底是怎样的悲恸才会掉进如此荒诞的阴谋论兔子洞来应对?除去其一贯对科技的反思,柯南伯格的对妻子的悼亡之情在本片可谓溢于言表 |
|
我并不觉得柯南伯格电影的质量下降了,但是评分却越来越低,是当代人不再欣赏柯南伯格了么 |
|
7,关于技术和爱的阴谋论,或者说信息茧房时代的技术和爱本身就是阴谋论模糊边界的载体,最后是她不在乎我们走吧,除去了视觉奇观的柯南伯格,质感和未来罪行一样,文森特卡索满满的性张力,盖皮尔斯演技很亮,黛安克鲁格一人三角 |
|
以高科技裹尸布窥探/记录身体腐烂的过程,其实质与电影的木乃伊特质有着异曲同工的途径,当多重媒介侵入/掌控现实,身体机能拥有了“永生”的可能——而这种永生亦是可以篡改、修饰、矫正的,人类的悲伤和快乐是未被吞噬的最后领地。 |
|
走向离奇,前半部尚可理解,后半部完全发疯。看了半天男主感到眼熟但陌生,竟然完全没意识到文森特·卡索真的已经是个老头了。 |
|
完全自废武功的柯南伯格,改叫裹脚布算了 |
|
一部真正的当代电影,对于现实的关照令人窒息,在直白展示互联网_人类脆弱虚假的关系后,真实情感在痛苦中勃发。 |
|
开头有点意思,后面就满脑子问号了,大片大片的女性乳房没感觉出来有啥意义,grief就是一边恋尸一边悬疑一边找人性交的话也太侮辱了 |
|
20s年代十佳!一部未来主义的哥特电影,但死亡和逝去并非浪漫的逃避,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理心理运作法则的究极机理,大至思想统治和技术垄断,小至情感欲望与猜想怀疑,皆源自相同的对失去或毁灭的焦虑恐惧,作为外部生理的证明,身体的触碰在虚拟时代成为最缥缈的感知,于是极端主义的控制下内部感官正酝酿着前所未见的阴谋论,并成为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所有人都生活在一种被关于死亡或死去的认知想象牵引着的极端自我秩序化的悲伤和僵硬里,柯南伯格不是在向往死亡,而是试图消解死亡,跨越冰冷的技术决定论,实现超脱的诗意通感——一种灵魂自由长眠的安逸与实在,瓦解和重建意志与身体的悲伤和欢愉,某种并不相悖的层面上,这是一部反政治反机械电影,或者说,一部新宗教布道电影。 |
|
就是一个木乃伊情结的粗浅指涉,通过电影媒介自反融合现代技术将人物关系裹上一层独特的哀伤语气,然而那种内里的腐朽和过剩的自我意识简直跟科波拉殊途同归。 |
|
阴谋论真的太甜蜜太诱惑了,为啥阴谋论可以这么绘声绘色地解释这个世界,但是人的情感和欲望却半点也没法解释——好在电影里,一切最终都不需要解释 |
|
用观察尸体的逐渐腐蚀来减轻分离的痛苦,裹尸布上应该布满微型实拍摄影机,但画面明显是3D建模,是柯南伯格喜欢的那种做旧发黄风格的材质。卡士床边的鱼池装饰真高级,断臂乳房切割的残缺身体也充满导演趣味,用裹尸布装饰餐厅,可以一边吃饭一边欣赏尸体搬运,仍然是一个猎奇概念片,蕾雅赛杜没有继续参演选得对。男主名字同《欲望号快车》英文名。 |
|
(8.4/10)还得是柯南伯格,将他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转化成一个另类迷人的概念,融合对互联网时代电子屏幕、人工智能和阴谋论泛滥的焦虑和恐慌。柯南伯格电影中常见的元素(身体恐怖和分身)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肢解是爱与占有的极端表达,分身是恋旧的慰藉和危险组成的正负两极。在被真假难辨的信息轰炸逼出妄想症之前,他带着幸存者愧疚和盲目的希望逃离。 |
|
悼念亡妻的男人对着暗淡的未来神神叨叨,也很正常。想起几年前看Crimes of the Future的时候一头雾水也没感觉,但如今全人类身体里都有那么多塑料颗粒了,我决定相信柯南伯格的超前,没准过几年真的出了这种赛博坟头,还能有电子僵尸呢。 |
|
app升级迭代会议综述。感觉这些年的柯南伯格,就是捡一些诡异app概念展开说说 |
|
4分/如此的吹捧,国内不定档真是可惜了。不喜欢单纯玩概念的电影,很无聊,很虚假,悬在半空脚不着地的感觉。可以与同届的《噢,加拿大》,《大都会》并称老白男三部曲,尽管柯南伯格融入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思考,但是叙事结构和拍摄手法,都让人摸不着头脑,跟以往的body horror不同,这部显得格外的赘余和拖泥带水,单凭人物口头输出推动情节,那算什么惊悚片?影片给人的直观感觉就像裹尸布里的腐肉一样发烂发臭…… |
|
我们早该想到,在柯南堡这里去期待一种对哀悼或忧郁症的精神分析是荒谬的(尽管作者中晚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一种谈话疗法的外观),这个身体的信徒无疑会果决地拒认悼亡对象的离场,代之以一种事无巨细至死方休的“看”,而支撑它的又是对身体的一种近乎可悲的轻信,bref,la chair des images。正是在这,我们能看到柯南堡与当代影像的关系:一边是在寂静中叫牙齿发酸发涩的高解析度jpeg,绝对的清晰与明见;另一边则是信息世界中影像来源癌症一样的自我增生,后者动摇、背叛、瓦解着前者的信仰。因此在柯南堡这里,变得不可靠的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整个旧神殿的地基与廊柱。影像在当代迎来的全盛也是撞车时代那洗印胶卷的孩子们的衰老,死亡的亦不是尸骨,而是去轻信的勇气。 |
|
追思亡妻的哀伤,表现出的却是对腐烂尸体的迷恋;对妻子病体的担忧,又变成了与残缺躯体交媾的向往。接受痛苦,依赖痛苦,追求痛苦,从极度的伤痛里吸收能量,30年过去仍然保持着和《欲望号快车》同样锐利的神经尺度,而其中填充的内容则完全变成了《大都会》《星图》式的现代科学废话。当代人的焦虑,确实越来越不想去相信传统的故事和情节,宁愿去投靠一些纯粹宗教性的精神支撑。很巧的一点在于,今年最喜欢的两部电影(同样是老人电影)都有双生角色设置,也因此一度猜想,电影会否沿着稍微温和的路径,回到温热肉体怀抱。但最终,还是彻底地投向了虚无。也不用觉得过于夸张,豆瓣上到处都是向往与残破人格及其附着的尸体发生幻想之爱,在坟墓中等待痛苦救赎的人。 |
|
柯南伯格这次把科技和死亡放在一起探讨,佐料是悬疑、身体恐怖和家庭狗血伦理戏码。整部作品,无论是台词、节奏还是剧情都恰如片名——裹尸布,裹着深深的哀伤和科技异物感。 |
|
可能是柯南伯格最具内在性和写实性的身体恐怖相关作品,比及过往的肉身变异、人机融合或器官进化/比美,本片直接进入了血肉全无后的遗骨之中。但如此阴冷、死寂、虚无的唯物世界又并未让人本身变得透明。正相反,这仍然是一部不曾也无法驱散幽灵的电影:一方面是哀悼过程中的无限猜疑、不断遐想,及至一切都化为永恒难解、至终暧昧不明的神秘“阴谋”;另一方面是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无孔不入的监视、扫描、分解与重组权能之下,以假乱真的超高清图像似肿瘤一般快速蚕食着真实身体或物的领地,一如影片后半段梦境、现实、幻想与合成图像的愈发混融,而“后人类”在死后也可能逃不脱被“裹尸布摄影机”重塑为“后·尸体”(片中科技墓地App展示的影像即三维重建+AI处理后的产物)的数字命运。在视听过载引致的崩溃或倦怠后,唯有重回触觉。(8.5/10) |
|
柯南伯格自己就是个没法被取代的类型(各路模仿者甚至摸不到他的地板) 希望他还能多拍几部 |
|
正如那些阴谋论,这是一部很难让人感到确定性的电影。人物的悲伤无法盖棺定论,他越接近哀悼这一行为,悲伤却离他更远,我们视线越逼近人物,他们的内心想法却越抽象。从星图到裹尸布,宣告了“代入”的死亡。 |
|
You still desire me? |
|
除了开头都挺难看,属于是拍成剧集都会嫌挖坑太多,但是拍成电影会让人昏昏欲睡的矛盾体。科技裹尸布有点可怕/浪漫;对各种老男人最爱的阴谋论敬谢不敏;里面的性爱/感情纠葛看不下去,文森特·卡塞尔在片中毫无魅力。 |
|
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柯南伯格,一种是你们喜欢的变异活体的奇观柯南伯格,另一种是热爱进出车库的政治柯南伯格,我很开心这次我见到两位柯南伯格融合成了新的恋尸勃起柯南伯格 |
|
啊? |
|
3.5 |
|
属于未来的一部作品,大概十年后人们会回来磕头 |
|
#NYFF62 |
|
看得很累,很无趣。各种概念为先,以为先进,不过是老旧恋尸癖,而且每场戏都十分贵。这样拍下去没意思。本来是美剧计划,N家不接,变成了法国公司为主的电影。不怪异不惊悚不悬疑不奇观,只是无尽的无聊。听完戛纳记者会之后更加意识到DK是真的老了,最基础想要传达的已经“达”不到了。 |
|
另一种形态的《秋日何时来》,混沌中又包含着一些真实… |
|
除了片子里的科技审美,墓碑上的屏幕显得预算紧张,白色大鼠标Tesla,还有一些害怕会令词条消失的惊人言论……姐妹,她者,他者,人物角色身份是可以变换的,偏执到谵妄,还是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最终将和谁消亡在一起? |
|
拍的什么玩意这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