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粗野派 The Brutalist (2024)

    最近更新: 2025-03-04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粗野派》:一部移民与梦想交织的史诗巨作

    作者:湾区生活

    《粗野派》严选132个值得回味的镜头 | 2025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The Brutalist

    作者:音乐影画

    《粗野派》:移民在新世界的挣扎#电影推荐

    作者:空竹临风

                                      故事围绕匈牙利出生的犹太建筑师拉斯洛·托斯与妻子埃尔兹贝特展开。他们在二战后逃离欧洲,前往美国重启他们的事业,并见证了现代美国的诞生。然而他们的生活被一名神秘而富有的客户改变了。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8 IMDB 7.6 首尔之春
      서울의 봄
      2023
      剧情片
      韩国

      首尔之春

      서울의 봄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小知识:如果您在今晚9点45分34秒打开《首尔之春》,就能在跨年时刻看到全斗焕给您唱歌拜年。
      • 别给我看这种电影了,大过年的,还不够生气给乳腺添堵呢。你知道理想主义者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就是,他们总活不下来。就像《新闻编辑室》里Will说,他不愿和理想主义者为伍,因为他们从来不会赢。何其扎心。从总长挑选“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张泰玩担任警备部司令官的那一刻起,就已写好了败局。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不屑于懂得政治权谋的规则,注定玩不了这场权力的游戏。反过来想,假使全斗焕败了,政权落在那帮不作为的怂蛋官僚手里,首尔的命运又能好多少呢?啊啊,这片子看得我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
      • 这部电影基本是《南山的部长们》的续集,历史中即是韩国1212政变,剧情与真实历史有点差异,但总体一致。韩国的民主化也是道路坎坷、布满荆棘。一个独裁者朴正熙被刺杀了,新军部势力通过一心会这个秘密组织具备夺取权力的实力,其领导人就是全斗焕,成为新的独裁者,而对这场叛乱主要抵抗者张泰玩(剧中李泰信)则展示出一个对民选政府的忠诚,对践踏民主法制的叛军高声痛斥,电影里展现了他一个人艰难的爬过阻拦栅和铁丝网,一步一步接近独裁者全斗焕,表明向那些反文明的权力贪欲者对抗时的那种崇崇困难,虽然身单力薄,但悲壮和勇敢。文明民主法制的制度是脆弱的,更是来之不易的,总有一些人想走回头路,开历史倒车,以人民的名义享受权力的盛宴,但人类文明总是向前发展的。
      • 好人斗不过坏人的原因就是坏人无底线,好人永远有底线。
      • 想到播客里有人提到河森堡的微博,大意是 “你以为社会是一台精密仪器,各行精英谨慎周密地维持其运转,但经历越多越发现这个社会就是个草台班子, 一小撮精英带一大帮混子,尽最大努力维持着社会的底线而已” 。
      • 如果不了解历史,可能我们都在等待那个反杀时刻,但现实就是现实,我们都知道全斗焕甚至活了90年
      • 故事紧接《南山的部长们》。一句“失败了就是早饭,成功了就是歌名”就注定不凡,竟然直接把No.1当反派来演,狡猾奸诈却又有勇有谋,全程节奏紧凑,毫无尿点,故事中渗透着巨大的历史张力。现实则更加悲怆:4个月后,张泰玩(李泰信原型)父亲自杀身亡,留下一句“国家遭遇谋反 ,忠臣岂能因奸臣而活?”。2年后张独子失踪后离奇死亡,张没能看着儿子上大学。2010年,张在医院辞世,享年79岁。2年后,其妻从高楼一跃而下。至此,他们一家人都消失在历史中。2020年,全被判8个月有期徒刑,缓刑2年。次年,全去世,享年90岁。
      • 这部电影是把两位韩国前总统赤裸裸钉在耻辱柱上啊,韩国在取消审查机制后影视作品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大胆开放的。不过这样也好,让几千年用肮脏手段上位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不是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给历史这位小姑娘打扮起来,现代版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韩国电影对中国观众来说,不是十全大补膏,而是靶向药,专拣最薄弱的环节,一顿猛补。 这部电影拍的是权力真空期内,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好在视角偏中立,尽管对于全斗焕、张泰琓的塑造,仍未完全跳脱出正邪对立,但导演在褒与贬之间,还是有尽力克制。 影片并不急于盖棺定论,而是以寥寥草书,白描了事件的轮廓。它最终呈现的,其实是一个荒诞的拐点,是历史的洪流如何被儿戏般地决定了走向。于是,它看似述而不论,实际又表明了态度,即,人性的溃败和系统的溃烂,实际远比我们想象得要轻易和迅速。 这个电影,是一套反面教材,也是一声凄婉的警告。它提醒我们,虽然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但我们还是有机会把戏唱得更好一点,而不是轻易出让舞台,拱手交给更操蛋的人。
      • 全斗焕叛乱记。电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事直接就干,少逼逼。都你死我活了,还他妈什么最后五分钟,否则就开炮,你就不能先炸了,然后对着尸体再慢慢聊
      • 在只能偶尔听懂咔咔、空输、忠诚、shake it的前提下冲进电影院看了无字幕版本,还是看到泪目。
      • 满分级别的政治惊悚惊险类商业类型片,技术层面、叙事节奏相当华丽,给今年菜鸡的韩影提了一口大气,当然因为专心拆解事变当天的始末,相对来说在抒情和深刻表达上稍微缺了点
      • 臣欲决一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 4星半。真忠武路之光!演员、调度、题材、剧本、光影真的是世界一流的水准!小丁出现的那一刻忠武路后继有人了!!李司令官独自穿越警戒线一段真的是边看边哭啊,民主的先行者
      • 非常难受,但能把这段历史复现成电影上映还是很不错的
      • 黄政民面相还是太好了,bgm换成五共的就更加有感觉了😋
      • 因为养成了“好人总会胜利”的恶习,一直到结尾还在等
      • 草台班子可以加入,可以推翻,可以逃离,唯独不要为其牺牲
      • 这两年最好的韩国电影,有种回到多年前喜欢看韩国电影的那种感觉了。在观众已经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能拍的如此紧凑引人入胜还是挺厉害的,黄政民演技炸裂!(当影片结束演职人员们上台致谢时没想到郑雨盛能一直走到观众席的最后排与观众互动合影留念,只恨自己没选过道旁的座位)
      • 韩国最新创票房纪录的历史片,用戏剧性的加工手法再现了1979年全斗焕军事政变的历史。即忠于事实,又加以艺术虚构与夸张,把全斗焕(剧中名全斗光)与首都警备司令张泰琬(剧中名李泰信)塑造为奸忠二雄对决,表达其对历史及道德之指向。二个小时半的剧情很好看,人物呈现多面,拍摄场面精彩,值得一看。就和《三国演义》把刘备与曹操极端化为忠奸典型一样,艺术作品不是历史教科书,它是后人、艺术家观点、情感的艺术化体现。
    • 豆瓣 8.0 IMDB 8.6 正片
      Ainda estou aqui
      2024
      剧情片
      巴西,法国,西班牙

      我仍在此

      Ainda estou aqu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真人真事改编,就像翻看了巴西独裁年代的家庭相册,亲见国家机器如何让一个幸福家庭缓慢地分崩离析。结尾有些拖长,要定格在妻子笑着领取丈夫死亡证明就好了...
      • 平遥来年找三星来赞助吧,挺恰如其分的,全是些平平无奇的三星片。
      • 靠一个女演员撑起来的电影。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想面对的记忆,但那并不代表它不曾发生。尽管电影在讲故事上并不出众,甚至有些平庸;但好在它感情质朴、真切,再配以女主四两拨千斤的表演,颇有“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味道。
      • 把死亡证明放在剪报最后一页,反而如释重负。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心里埋了他?以为会像埋在沙滩里的乳牙,被爸爸偷偷藏在火柴盒里。如今房屋空旷,那件毛绒外套被留在了伦敦。想念蛋奶卷和出门就能看见的海滩,却不敢想起父亲被带走的那扇门。没有父亲在的全家福里大家都在笑,还没意识到爸爸已经不在了。
      • 我们也有历史,但是不能拍.
      • TIFF24#16|讲一个女性如何面对”丈夫突然被带走”,一个家庭如何疗愈历史伤痛的记忆。开篇创造了一些很美丽的影像让故事的急转直下令人心碎,中段却沦为了冗长的流水账,直到结尾“丧事喜办”才再一次找回开头的准确和深刻。
      • 目前电影节看到的最佳作品,明明沉重的题材却是被巴西家庭永远的微笑感动到一塌糊涂。大概因为毕竟是真实故事的改编,人物刻画并没有更加极致,但还是喜欢导演并不想强化怨恨的处理方法。中央车站过去这么多年了,Walter Salles依旧是最爱的巴西导演。
      • 你能想到此类“政治体制-家庭单元-个人意志”题材最平庸的拍法,像为了功能齐备堆叠而成的历史写作,层次极其有限,即便有清晰的逻辑路径,观念却无比陈旧。
      • #Venezia81 三星半。基于真实事件改编,整体处理比较传统老派。母亲角色很成功,把当时军政府施加在个体身上的暴力表现无疑。家庭录像和音乐塑造时代感是规定动作,有些台词写得很出彩——孩子们之间的对话:「你是什么时候埋葬爸爸的?」「埋葬?」「就是说觉得他再也不会回来。」正是这些细节使电影颇具情感浓度。
      • (AMC Kabuki, SF) 家庭戲的鋪陳十分溫馨。被監守在家的一夜,拘留訊問,媽媽被釋放,也都很好。爸爸長久失蹤後的抵抗與鬥爭,則彷彿可以再有力些。看到最後得知是根據兒子的回憶錄改編,而不是第一主角媽媽的視角——所以敘事上難免偶爾給人捨重就輕或省略過多的感覺?監視者和獄卒良心未泯。用了三首卡耶塔諾歌曲:Baby (1967), Fora da ordem (失序,1991), Um índio(一個印地安人,1976),分別代表軍政府初期闔家歡樂的時光,199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以及女主角擔任律師為原住民爭取公義的階段。Walter Salles這部佳作不算傑作,難以復現《中央車站》的成功,但對於巴西軍政府年代(1964—1985)私人記憶的刻畫深度大概依然超越了歷年來的大多數電影。
      • 威尼斯之后平遥二刷。依旧不会打分。生活在哪里,战斗在哪里
      • 小报居然还敢去采访受害人家属,军事独裁真是弱爆了,难怪会被推翻
      • 三星半,照片,视频,书信,报道,多种媒介作为情感标记或重要信息穿插在剧情中,强调其正向意义:记录即为反抗。真正的大女主电影,秘密警察入侵家庭,被带往审讯,释放后独立担起压力,在一系列事件中的沉着,镇定,果决让母亲的表现撑起了整个情节,表演(诸如震惊时刻手臂肌肉的抽动)也足以跟同届的黛米摩尔与米奇麦迪森并驾齐驱。真实人物本身强悍而伟大,年近五十考取学位参与社会活动着实了不起,可惜这部分笔墨不多。
      • 记忆就是历史,我仍在此记忆就不会消失,我仍在此就是历史存在过的证明。
      • 可以说是很私人的家庭纪录片,也可以说很忠实地记录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既有坚韧的母爱光辉,也有微妙的人性。历史的亲历者会得阿兹海默,会老去和离开,但他们经历的不堪,值得从不同角度反复记录和书写。
      • 能想像這部電影對許多巴西人意義非凡。喜歡他們的性情,羨慕人與人之間親熱的肢體接觸。音樂也好聽。有良心的導演。(女主讓我想起我的勞拉,堅韌熱情美麗,想念她,siff uptown)
      • 在电影节里总能看到国际上最新的好片子!这部巴西68岁的老导演反思历史的新作《我仍在此》拍摄得何等地好啊!改编自真人回忆录,让人们永记历史,不忘逝去的灾难。导演二十六年前以《中央车站》惊艳柏林节,2014年来华拍摄了《汾阳小子贾樟柯》纪录长片,这次这么快又把新片亚洲首映送到平遥,对中国电影人的情谊满满。几年前我曾讲学访问过巴西,直接感受到了他们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军政府黑暗时期”罪恶的刻骨铭心和持久性地追讨,这部电影再次证明了它!
      • 很有力量的作品,最后的情感冲击很强。电影介入参与历史的功用:记录、创造与传播。
      • 第97届奥斯卡奖 最佳国际影片:1.给此条目上传过海报,预想这是部讲述现代家庭生活日常的电影?习惯性在不了解故事内容的情况下直接观影,没想到开头字幕交代时间背景是里约热内卢1970年军事独裁时期;2.看到丈夫被带走、妻子被审问的段落,勾起我2022年发疯被送进精神病院绑手脚关在单独房间夜晚被陌生人质问虽记不清但印象深刻的不堪回忆;3.父亲不在的家庭生活则让我联想到《罗马》;4.尤妮斯:你知道吗?这很奇怪,拿到死亡证明竟然会感到一种解脱。 … 强迫失踪是那个政权最残忍的行为之一,因为你不仅杀了一个人 还让其他所有人承受永恒的心理折磨。 … 我认为有必要补偿那些家庭 并做最重要的事情,澄清并审判独裁时期犯下的所有罪行。如果不这样做,这些罪行将继续逍遥法外。5.片中出现《惊魂记》《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我的舅舅》……
      • 孩子和生活,迫使她在第一时间站起来,继续向前。但她的灵魂,永远停驻在丈夫离开的那天…
    • 豆瓣 6.4 IMDB 7.7 无名小辈
      A Complete Unknown
      2024
      剧情片
      美国

      无名小辈

      A Complete Unknow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迪倫和他身處的時代一筆帶過,迪倫和他的私人生活濃墨重彩。攝影機熱衷在主角唱歌時反复懟到周圍角色的臉上來傳遞「你的音樂令我沉醉 or 痛苦」的信息,這鏡頭語言放在好萊塢都算是爛俗了。
      • 让他写出那些歌的时代背景一笔带过,一到私生活家长里短事无巨细,想到类似的拿破仑也是一样,看来最近流行狗仔式传记片,好像在银幕上看狗血深夜节目。多么可笑的二十一世纪,给曾经直面时代的勇者拍传记片,却顾左右而言他,连再现时代的勇气都没有了。
      • 看着Timmy咬着后槽牙学Bob Dylan说话两个半小时看得我坐如针毡,随后我立刻去翻采访,本人说话正常点,不过那种吞吞吐吐说话不清的感觉学到了……好无聊的电影,我对Bob Dylan一无所知,看完电影后除了知道Bob Dylan脚踏几条船,对于音乐创作坚持自己非常叛逆,其他依然一无所知。歌不是我喜欢的,当年看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也是从头睡到尾。
      • 还是喜欢真正unknown的那段时期…… 后面成名之后整个质感都变了😭 甜茶演的不错啊连唱腔都很像!依稀记得二零年刚粉上茶的时候 他就已经在看Bob的传记了!将近五年后终于看上啦 给甜茶打五星🥰前半段我特别喜欢 质感好音乐也好 上世纪纽约的那种vibe也好带感啊 应该会找时间再看一遍?后半段感觉就戴着墨镜走来走去不知道在干嘛(
      • 主创对得起这满场爷爷奶奶的粉丝票嘛😅
      • 有点一言难尽,落入了我最不喜欢的那种传记片模式的窠臼,试图展现一个丰富的Bob Dylan,可是音乐、爱情、政治...每个方面都沾点边,但每个方面都不出彩;人物也是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唯独甜茶跟Elle Fanning的这条线让我动容了一下。以为导演可以重塑《与歌同行》,哪知道更让人看到了华金塑造的Johnny Cash有多好。
      • 歌唱得都不错,但只是流水账地把名曲串联在一起,配上不痛不痒的三角恋。背景中暗示的时代变迁在贫瘠的文本里显得可笑,人物弧光也很难让人共情,甜茶明年再战影帝吧
      • 故事讲得好烂,看完只觉得Bob Dylan是创作很天才但有青少年病的asshole。歌还是好听的
      • 0 / 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如此纯粹的零分电影了。全片唯一的记忆点可能是房间里挂的汉语书法上写的“基情”两个字吧。
      • 能在一部2024的电影里听到这么多迪伦的歌已经很满足了😭
      • 很喜欢这个强化Bob Dylan人格的版本,像是他人生的一段奋斗史。适合戴着降噪耳机,一口气沉浸式看完。看过就懂了甜茶在美国演员工会奖上的发言。这部片背后的工作量是巨大的。除了演员的表演,摄影也值得特别关注。希望甜茶多演正剧,远离超英、青少年电影,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也许野心不合时宜,但这个时代需要野心。 BTW,每个配角也都在闪耀。希望爱德华诺顿可以获奖。
      • 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
      • 本来觉得肯定没啥好看的,结果影院的朋友和我说2024年里只有这部片子座无虚席!嚯那不得看看? 看完了只觉得,座无虚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Bob Dylan就是中老年白男白女的周杰伦,爷爷奶奶们都兴致勃勃坐下来,影片开始十分钟后开始狂睡,结束时候睁开眼合唱一曲Rolling Stone,阖家欢乐!其乐无穷!
      • [AMC Eastridge 15] 全场几乎都是老年人。落入音乐传记片俗套: 音乐串烧
      • 喜欢艾莉范宁角色的感情线,她带迪伦参加protest,鼓励他唱自己写的歌;当迪伦在Newport对着台下的万千观众唱风中摇滚的时候她的凝视坚定又悲伤:他的音乐、才华和桀骜不驯,终究不再只属于她了。舞台上全新又陌生的他,多像一个complete unknown
      • 自弹自唱的甜茶,对于复刻不情愿被困在固定类型中的迪伦有一定的互文意义。音乐传记片太是曼高德的舒适区了。
      • 音乐类的传记片总比其他传记片更容易打动我,几段Bob Dylan对着Woody Guthrie的弹唱我都止不住流眼泪。前半段有点一般,后面越来越精彩。这部电影适合点一杯烈一点的鸡尾酒,前半段跟着音乐摇一摇,后半段酒劲上来后彻底融入rebel spirit。
      • 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
      • 四星题材。看得出甜茶的认真,但要摆脱先入为主的奶油味还是不容易。
      • 这片真是trying so hard给甜茶造神但感觉也没造出来 有些脱离时代大背景全部都轻描淡写 始终不够完整
    • 豆瓣 8.4 IMDB 7.7 z-BD1280高清中字版
      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
      2020
      剧情片
      美国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游行示威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游行示威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游行示威是公民的一种权利。
      • Sorkin太匠氣.....編排得太精緻,blur掉了歷史的真實感.....而且我不喜歡把三觀糊在每個角落的電影
      • 随审判来临新闻剪辑的狂欢演变成一场持续150多天的马拉松…为游行权利冲突、陪审团变成空椅子、嘲弄揶揄法官已经证明了这就是一场政治秀, 当下应景的BLM抗议和总统选举的喧闹只是在提醒“不要忘重复的历史”
      • 对白如子弹,剪辑如利刃,索金不给与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切莫松懈与退缩。电影收纳这场过去的伟大战斗,又在今天将其精神重释于世间,这是带有革命诉求的左翼运动纽带。举起坚定的拳头,无论那时还是此刻,我们都格外需要和迫切。“全世界都在看”,牺牲不会白费,敌人不会长久,请坚信。
      • 85/100,开场至出标题一段神乎其技,而后以一种密集的压迫姿态低空俯冲向呼之欲出的口号。摄影机或是收敛的,剪辑必然已锋芒毕露。我们从未如此需要,当身处在这个时代的世界里,这就会成为一种力量: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USA,Thai and...
      • 当懂王把今年夏天发生的一切称之为左翼暴乱、拒绝承认美国存在广泛的警暴和种族问题时,艾伦·索金用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法庭片做出了最热血的左派还击,借古与讽今结合得有穿越之嫌。工整、沉稳的剧本揭露了美国不只有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还有杀鸡儆猴式的政治审判。而在国家机器碾压式的霸凌面前,从被告到律师甚至到检察官都做出了最理想主义的回应。——问题是,我们知道这一切不只是理想主义,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美国现代史。没有无因的反叛,只有舍身的信念。为什么高举拳头?因为全世界在看。
      • 【YVR-Park】三星半。也许因为是政治系学生的原因,对本片有格外的期待。而片中对权利和身份的抗争也不免让人联想到现在的境况。都说历史是循环,这不假,但也希望他是螺旋上升而不是单一平面的重复。而索金可能还是更适合当编剧,本片有些冗长沉闷了。不过话说回来,现实中又哪有那么多语言上的剑拔弩张呢?有时候一语中的提纲挈领反而更加掷地有声。
      • 【🍅94%🍿️89%】(《论:语法的重要性》) 剪辑凌厉(然而,奔赴芝加哥示威而受审的时间线,被剪出奔赴芝加哥受审的错觉,这是示威部分迟到的结果)。 集中的群像实际只有三个半在线,唇枪舌剑没有实质性内容。 最后的总结陈词是一剂特效药,瞬间拔高。 大选在即,“预告”的信息量又是如此丰富。历史总是相似,不惊人。《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应运而生。 全世界都在看⋯⋯吗?
      • “Do you have contempt for your government? (你是否蔑视你的政府)” - "It's nothing compared to the contempt my government has for me.(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 我的蔑视不值一提)”
      • 少壯不努力,一生在內地。 英語學不牢,永遠在天朝。
      • (8.5/10)非常有力量的庭审戏,这个60年代民权运动遇到低潮被总统授命的司法体制打压的故事和美国的现状和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反抗运动对照,仿佛昨日重现。索金在《新闻编辑室》乐观情绪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美国司法体系、总统权力、警察体系、种族歧视地尖锐甚至几乎看不到出路地批判,这种悲观地论调在警察殴打示威者和庭审时法官的偏袒段落甚至让人想起《辩护人》的片段。索金的话痨剧本给来自激进程度不同组织的被诬告人物都有了各自的弧光,结尾那场略显俗套的煽情场面也确实有一种“联合起来,对抗威权不公”的震撼力。在索金的镜头下,彼时彼刻的美国,正如此时此刻的美国
      • 索金大师不愧是大师,在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讲述了美国六十年代民运错综复杂的权利与社会关系,通俗易懂丝毫不显臃肿,人物也富有个性,法庭戏也不枯燥,如果要挑缺点那就是这片太匠气了,太靠剧本了,少了些灵气。演员都是拿奖的种子选手,最后对暴乱的直面展现也是颇有趣味。这个片子很适合和今年维吉尼亚金拍的迈亚密一夜一起看,各个民运派系观点的冲撞以及民运所附带的责任,这两部片讲的都很有意思。
      • 同样是游行示威与警察发生冲突的庭审题材,同样是流媒体出品,本片和Steve McQueen的Mangrove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且不谈两人在剪辑与对演员的调度上的差距,索金所一向擅长的理想主义鸡血、子弹般的金句到了本片也变成了无休无止的口号与exposition,对人物的塑造也相当表面
      • 三星半。“掐头去尾”的社运片,全面依靠法庭(文)戏某种程度上有效做到了扬长避短,在其他同类型片中一定会被大书特书的抗议游行戏在索金这儿反而成了穿插补充的点缀,几场庭审戏的编排、不时地引经据典以及台词里的揶揄讽刺丝毫不会让人怀疑索金的剧本功力。不过,观点太过外露倒没有什么大问题(斯派克·李、奥利弗·斯通等导演皆是如此),只是借当下政治东风对各方势力的立场动机过于单一直白的刻画不免让人觉得有将观点强加于角色之嫌。总体来讲,还是部分得益于向历史事件借力的原因,观感相比上一部格局略小的《茉莉牌局》仍有明显提升。
      • 我看着挺费劲的,里面的角色一个都不喜欢,难以通感共情。印象派电影,台词和镜头贼啦密,咣咣一顿剪一通讲,挺好是都挺好的,但转身就忘,努力集中注意力跟住,哎怎么就吵起来了哎怎么就休庭了哎这又干啥呢?还没办法快进和倍速,不然头更晕。观影结束,什么台词啊场景啊人物啊电影都讲了啥啊,只有些许印象,就是看过了,哎好像是讲了个这么个事儿,哎他们都起立鼓掌欢呼敬礼了,那我也鼓个掌吧。
      • 太民主太理想太灯塔了
      • 本索金舔狗一心只想活在索金的剧本世界里
      • 接过《黑色党徒》和《美国夫人》的接力棒,好莱坞再次拍出了最蓬勃最有力最愤怒的民权运动史诗。艾伦·索金登峰造极的编剧艺术和惊人的场面调度能力,将法庭上种种交织的矛盾和阴谋悉数呈现,闪回以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时的抗议场景,抗议者与警察发生肢体冲突的两个高潮段落是将被写入教科书的存在,奥斯卡最佳剪辑势在必得。“酒吧外是20世纪60年代,酒吧里是20世纪50年代,任何望向窗外的人都能看到,20世纪60年代正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发生”,神话书写的年代与书写神话的年代在摇滚乐中互相示意,人类的历史仍在民权运动精神的鼓舞下被重写,就在此时此刻。个人年度最佳影片预定。
      • 此类电影看多了都是一个套路,主旋律社会题材,匠气又刻意,有几处剪辑上的亮点(叙说和闪回结合),一看就是奔着奥斯卡去的,估计能接着今年社会运势的东风拿一些提名。看戏外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地方,小雀斑演的人物是简方达的前夫,当年奥斯卡影帝之争,被小雀斑最后时刻逆转的基顿演了个配角,两人同场出镜
      • 感觉这电影在暗戳戳地嘲讽trump.
    • 豆瓣 8.8 IMDB 8.3 TC
      Oppenheimer
      2023
      剧情片
      美国

      奥本海默

      Oppenheim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之前以为奥本海默是著名的科学家,看完才意识到他其实是一位情绪稳定的项目经理!
      • 在哥廷根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实在过于奇妙了。“你不喜欢剑桥,去哥廷根吧。”在场的人都笑了。但之后,就基本上是在一堆错误选项中选择一个错误的绝望之路。那颗原子弹最初是准备对付我所身处的这个国家的。那两颗原子弹导致了那么多日本平民的死亡。但如果不投掷,那不可避免就会导致更多中国人的死亡。但如果苏联早点出兵,日本会提前投降。但如果没有原子弹的爆炸,苏联就会迟迟不出兵……说罢这些what if的平行宇宙的历史,量子力学现在最流行的文化符号,也恰恰就是多元宇宙。很难想象,多元宇宙的那个起始点,就在哥廷根。
      • 又白又男又有点好看,所有女性角色都是背景板,让这么好的女演员来演这些没有灵魂的人物真的是浪费。和Barbie同一档期,对比之下就知道什么是新,什么是旧。
      • “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 看前瞻才知道kitty也是一名生物学家定期为项目组成员检测是否遭到核辐射,这么重要的事竟然都没有提,要不是和检察官的嘴炮很出彩,观众可能就以为她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吧
      • 我到最后只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思考了宇宙之后,被这个世界拉扯的样子。
      • 全片最喜欢的三段:Kitty 养娃奔溃“I've been going to him all day” ,Kitty嘴炮怼检察官,Kitty不愿意和眼影哥握手。kitty-我最喜欢的角色。
      • 有史以来最折磨路人的诺兰电影。抛弃掉以前的时间把戏,没有把人振上天的视听体验,安安静静拍了一部人物传记片。总体来说不难懂,就是过去、现在这两个故事线的剪辑有点跳脱,而且不像《无名》那样注明时间点,非常考验观影专注度,一个不留神可能就跟不上了。台词文本量极大,人物众多,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历史的梗概,光是那一大堆人名就能把你绕晕。裸戏属于可以但没必要,诺兰这回太任性了。用了不少意识流的错觉、幻想、听觉屏蔽来表达奥本海默对原子能的深入骨髓的不安与焦虑,与最后事件论点总结搭配在一起,确实如同北美影评所说的“震撼到失语”的感觉。但这一切的大前提是你要对上信号。在观影环境如此浮躁的2023年,居然敢用1亿美元做这么一部冷静、严肃、慢热、脱离观众的电影,也只有诺兰了,只能祝你回本顺利了。
      • 我相信我们国家有非常多大家并不熟悉甚至熟悉的人物可以拍传记片,但国内什么时候才能拍出像这样复杂的人物而不是单一的爱国或者聪明或者努力等标签化的人?
      • 救命,只有我觉得这故事不需要叙事三小时吗?
      • 奥本海默怎么可能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连正眼瞧一下他那个服务员出身的弟妹都做不到,他只是纯粹地痛恨纳粹而已……
      • 看完很久实在懒得标,现在诺兰在我心目中就是英美王小帅——职业生涯不短了,世界早翻天覆地,但中年男子永远享有没有学习能力也有人买单的特权。我要是想看反英雄搞事业穿插白男开会吵架、黑板上写算式这种烂俗的科技行业表现、女性和poc工具人连连看,我不如去看第21遍《社交网络》,剧本台词剪辑节奏都强太多了而且还不故作深沉。诺兰作为第一世界人对知识分子被用完即弃的理解可能还是太浅,最后竟用一场唐尼最标志性的慷慨陈词把冷战思维收束到个体反派身上,看得我笑出声。说这部像《建国大业》,当然不是指《建》直白的单一的庆祝性部分,但当所有演员的脸的知名度在当下的大众文化中都远大于他们所塑造的历史人物本身,这何尝不是一种拙劣的景观化甚至是tableau化?只是不展示核爆的新闻图片就算反思了吗,那这反思的门槛也太低。
      • 如果电影停留在前两个小时,那这会是一部优秀的剧情片;但第三个小时——那些比核爆还要震耳欲聋的跺脚声,比恒星还要耀眼的、刺透灵魂的光芒——让奥本海默成为了一部伟大的电影,同时也会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一部电影,或者更多。
      • 科学家:害怕成为神。 政治家:妄想成为神。
      • 我从来不认为所谓的好片就是让人看得昏昏欲睡,难以理解 ,有时电影不应该是这样子,我从来不认为所有的好片都是套着一层壳,认为艺术的高级的难懂的,实则诺兰的普通之作,加了些诺兰本身的味道罢了。
      • @Paris Odeon 看完芭比看奥本海默,反差有点太大。 声音在这部电影里仿佛第二个主角,从奥本海默年轻时的夜晚脑海里原子碰撞和宇宙中的声音,到表示赞赏或质疑的踏步声,审判桌上的辩论,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夹杂着一两声哭声般尖叫的人群的欢呼,而爆炸的时刻,在真空般寂静的拂晓,刺眼的白光代替了本应该震耳欲聋的声音。
      • 从没看过一部电影,在倒数、成功、欢呼结束后,让人感到席卷而来的无力与绝望。
      • 消失的女科学家
      • 三小时听力考试
      • 这不会是一部大部分人都喜欢的电影,艺术性大于商业性,与传统的商业化爆米花电影背道而驰。希望我们也能早日有人拍出这种克制,含蓄,内敛的爱国教育片,感觉外国人生活中表达爱很直白,但宣传工具中却能,克制,内敛,我们生活中表达爱很含蓄,但宣传工具中的表达又直白到让人尴尬
    • 豆瓣 7.3 IMDB 6.8 BD1280高清中字版
      Mank
      2020
      剧情片
      美国

      曼克

      Man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醉了!难以想象Netflix对芬奇的任用和放纵竟到了如此肆无忌惮的地步,如今的好莱坞传统大片厂们绝无可能批准生产的作品,它的自我与隐秘程度甚至注定了其悲伤的结局,却又是扛起了某种既属于私人又属于集体的记忆中的荣耀。“曼克”从芬奇父亲的剧本上还魂游荡在历史的阴影中,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现代发掘的古典好莱坞失传电影,一段父子间深切情感搭建起的纽带与怀念,亲人间的“同时”制作,剧本字幕伴随着影像还原,圆满了念想,又是对创作本心与风云代际的自觉。昔日好莱坞的一首忧愁的诗歌,的确如此,曼克身上才华横溢的骑士精神和看透一切的叛逆自毁因所处的右倾年代而倍感崇高与惋惜,然如今的好莱坞乃至整个美国,“曼克”却不见踪影,并非不再需要,而是人人不愿再背负原罪畅所欲言,一切是否真的更加自由——仍有牺牲,但无人来告。
      • 看这片需要做的功课恐怕要比去年《好莱坞往事》更多。相比于当下的一言堂,黄金年代好莱坞与政治的参杂确实是很有意思的题材,而《公民凯恩》原作本身也具有相当浓的政治意味(甚至还是大D的个人最爱)。但既然原作已经完成了对赫斯特与政界的讽喻,如今拍幕后故事却仍然聚焦于此未免有些画蛇添足。老芬奇所注入的心血有目共睹,但对于Mank这么一个具有严重自毁倾向但又保有着一丝理想主义情怀的编剧,索金显然才是最理想的执笔,而芬奇与索金合作的《社交网络》才是对《公民凯恩》的最佳致敬
      • 观影门槛太高了,完全垮不进去。
      • 8.9 my guilty pleasure,大卫·芬奇的《小丑》, 夹在在一片迂腐与肮脏之间理想主义的光辉,很可爱。
      • 从布景到表演都很老派,加上刻意做旧的质感,“曼克”可以以假乱真的嵌入“公民凯恩”的时空。它讲述的不只是这部经典以文字形式诞生的过程,还有好莱坞片厂政治的无情,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代价,以及编和导之间的角力。由于是芬奇老爸的剧本,可能是最不大卫·芬奇的一部电影,但就技术性而言它是完美的,无论变焦、蒙太奇、无序剪辑还是闪回戏,无不看出芬奇对“公民凯恩”的致敬——哪怕奥逊·威尔斯形象受损…
      • 电影院里粗看了一遍,值得上线之后再细看或者跟《公民凯恩》一起拉片。建议网飞直接让大卫芬奇和艾伦索金拍社交网络2,今年他俩这两部电影,《芝加哥7》是镜头和场面过渡较弱,《曼克》是剧本还差那么一口气…… 作为一部探讨电影与政治的关系、同时展现好莱坞所具有的输出主流价值观功能的电影,《曼克》最成功的一点是通过The Organ Grinder's Monkey的故事建立起了一种对好莱坞大片场制度的批判。手风琴艺人的猴子不仅指向明星制度,也指向那些自诩为行业顶梁柱的幕后大老板,甚至进一步也指向更加位居幕后的政治野心家。《曼克》真正嘲讽的对象是所有那些在电影这门生意中,自以为掌控一切的大人物。
      • 重现“公民凯恩”的诞生也充满着公民凯恩式的影子,既然荣耀归于曼凯,曼凯又是个酒鬼,那么映射真实的赫斯特、光影交错被模糊成梦一样的蒙太奇、无序却被编号记录的片段、喃喃自语醉话即兴的思维跳脱都指向了生活和作品的联系,芬奇-黑白片-伟大好莱坞时代的复活终于成真了
      • Once Upon a Time... in Classical Hollywood.弱化了芬奇老爸原剧本里对奥逊·威尔斯的敌视态度,却依然达到了为曼凯维奇“正名”的目的,但实际上关于“《公民凯恩》剧本如何诞生以及功劳分配问题”似乎又并不是观看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和关键所在(二人关于署名权的争执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反倒是围绕曼凯维奇与友人、家人、工作伙伴以及业内大亨的日常往来,将其性格中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一面与好莱坞名利场向来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优良”传统进行互嵌,让这位兼具天才之力和文人傲骨的角色每一秒都散发出人格魅力,期间穿插对行业的揶揄讽刺同样能让人乐在其中,3场酒会的对白剪辑简洁劲道,借堂吉诃德指桑骂槐堪称全片最佳。另外这片可以跟《特朗勃》连着看,两位不世编剧带你串起大半个经典好莱坞。
      • 很害怕大卫·芬奇去复刻《公民凯恩》,会在视听技巧上也复制奥逊·威尔斯,还好是我想多了,芬奇只是在技术的层面上做成了那个时代的复古感,拿到电视上观看,也还是一部新电影,视听语言还是很芬奇,很现代。看着密集的台词,简单的几组镜头被精准的剪辑,还是芬奇一贯的风格,包括这个故事本身也还有《社交网络》的影子,如果是索金来写剧本,台词会辛辣的多吧。
      • 试图启动Film Noir模式,用事件堆叠(准确来讲只是若干场次)将Mank与其周遭一并群像化,又如冲奥片般(一些点明人物弧光之处)在交错的故事讲述中突显Mank。而无论何者,所基于的系统都来源于剧本,一个只要你想要,便可以无限编辑信息量的剧本。导演去哪儿了?在制造一部“假古董”的过程中,把自己卷进文本漩涡去了。
      • 结束了海南节及环岛游回到北京家里,又可以开始看自己想看的电影了。学电影的人对影史经典《公民凯恩》是无人不知,但大多对其编剧之一赫尔曼.曼凯维奇的为人及功劳,却知之甚少。本片正是他(简称曼克)写作《公民凯恩》剧本过程的传记片,学习和讲授电影的人值得一看。黑白摄影,三十年代风范,导演大卫芬奇完成了他再现这一人物的多年心愿。对好莱坞时代人物历史了解不多的观众会觉得乏味,这也和主人公人性部分开掘不够的缺点有关。
      • 抱歉,进入不了,电影和人都是。
      • 成也视觉,败也剧作,线索和背景资料太繁杂,基本都是交代背景,多数观众无法代入,只能服务于一小撮对那段历史了解,且喜欢《公民凯恩》电影的观众。但是用相同的视觉基调去呈现还是很带感的。芬奇主要是完成他老爷子的一个心愿吧,老芬奇应该也是个十足对的戏痴,不仅着眼于这部经典电影的创作以及曼凯维奇的迷人个性,还把我们带回到1930-1940年代好莱坞微妙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电影更多的是关于权力,创造故事以及由谁来控制故事的电影。与其说是“电影的魅力”,不如说是媒体的力量才更准确。
      • 你坞这优越感到底哪来的…芬奇和昆汀是不是私底下换过梗😅关于产业本身的作品反而需要更高门槛这事不是挺讽刺吗。
      • 《公民凯恩》原型Hearst(在片子里镜头不多,但专断的形象真是丰满)为阻止其上映竭尽全力,L.B.Mayer,Warner等数家片厂都拒绝在旗下影院上映该片,致使雷电华公司损失15万美元,也使Welles失去其后影片制作中的最终剪辑权。p.s.影片在Mank和Welles编剧署名之争中倾向于Mank,不过1971年《凯恩养成记》事件中多位当事人和影视研究者站Welles这一边。到了老年自认为江郎才尽的Welles和Mank这愤世嫉俗的样还真像。
      • 昆汀拍的其实是新好莱坞往事,芬奇这部是老好莱坞往事。和预期不同,故事没有纠结于《公民凯恩》的署名公案(芬奇父子当然是宝琳·凯尔论派的支持者),奥逊·威尔斯完全被简化为功能性角色。整部电影是由果推因的过程,即Mank为什么要创作《公民凯恩》——导火索追溯到1934年媒体寡头赫斯特为支持共和党竞选州长,授意路易·梅耶的米高梅来制作假新闻——这可能才是网飞给这个项目开绿灯的真正原因,别看现在好莱坞是讲pc的左派大本营,当年也是靠干脏活起家的。台词密度确实够高,但还是不如阿伦·索金尖刻,芬奇找了《阿甘正传》的编剧修改,但署名还是留给了过世多年的父亲,也算一偿夙愿。另外还挪用《安妮霍尔》里著名的俱乐部笑话来揶揄了一把编剧公会,并正本清源,这个段子是Groucho Marx讲的,可不是伍迪·艾伦原创。
      • 3.5 当查到编剧是大卫·芬奇的爸爸时,似乎更能理解这部电影创作时的内在精神。在表面看似奥斯卡颁奖季路数(增肥加里·奥德曼+女打字员again...)下,反倒挺像《罗马》,显示出一种旧时代恋物倾向。真的意在于“檄文”,揭露电影与资本、政治宣传之间的关系,亦或是讨论电影制片厂的蝇营狗苟,从内在反观电影工业等诸多问题吗?并不是。讲这些东西的电影在影史上已经太多了,本片里的讲法却更像是“障眼法”一般。归根到底,这是一篇漫步式的散文,在漫不经心里传递出黑暗年代的点点微光,而这个悲从中来的过程又被刻意地抹平其煽情色彩。至于《公民凯恩》,的确是观看的门槛,并成为影片剧本构架中的对仗与互文对象,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互通的。只是相较之下,芬奇还是太轻柔无力了一些,至少这远远不是符合期待的芬奇。
      • 既有满足又有失望。对于熟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迷来说,本片不啻是一场闪溢着流光的时空之旅,故此依然值得四星。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十分不友好,琐碎庞杂的信息洪流足以让人晕眩失神。不过,最主要的缺憾是,与昆汀恣肆动人、戏谑饱满的[好莱坞往事]相比,[曼克]显得更像是一部仍旧停留在执迷于模仿与再现之渊潭里的平庸之作,技术水平无可指摘,但终究缺乏创意与灵气——同样的问题在大卫·芬奇作品里早已呈露过,但这一回,承袭自父亲和旧好莱坞时期的沉重枷锁,以及强烈的执念,明显束缚住了他的手脚。(8.0/10)
      • 【B】字面意思上属于芬奇的“好莱坞往事”,更准确讲,是属于芬奇父亲的。在双线同时序的叙述模式下,芬奇将电影本身的“形式感”做到了极致:直接用“闪回镜头”来理顺时间线的字幕演出;淡入淡出的转场总是用定点光源的滞后作为衔接;酒店等待投票结果一段高调的使用了表现主义加持的蒙太奇;以及多次出现的胶片做旧图案(几乎是在屏幕上的同一位置以同一形状反复出现)。用现代技术去实现复古拍摄手法,用于接近那个时代,思路与执行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文本层面却又只剩下了事件与场景的堆叠,处理信息是粗暴的「加法」而非「乘法」,回忆?漫游?亦或是政治背景与好莱坞的缝合展现?而最终效果只能称之为“四不像”。芬奇在致敬《公民凯恩》的过程中,是否又真正失去了其内核所在?
      • 大卫·芬奇选择在这个时候做《曼克》并不是一个巧合,曼凯维奇对犹太人的保护、对民主党州长候选人的声援,其实都跟当今美国政治密不可分,与其说《曼克》在形式和内容上映射《公民凯恩》,不如说特朗普时代就和经济大萧条之后右翼崛起的世界和中产阶级萎缩的美国异曲同工,而好莱坞就是一个阶级分明的小社会,曼凯维奇的挣扎在于他异质的知识分子身份。令人遗憾的是《曼克》的出现无非也只是再度证明《公民凯恩》的伟大,甚至可以说前者离后者实在太远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loma2gm@gmail.com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